实践教学_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

走向多元文化对话,共享国际学术盛宴——我院2016年暑期国际学校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8-02 03:02:00 阅读量:

2016年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暑期国际学校落下帷幕。在本届暑期学校中,全校25个学院共开设包括中国研究系列、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中国文化普及类、语言培训系列四大类在内的111门校级核心课程,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487名境外高校学生,25名中国高校学生和2795名本校学生参加学习。其中,由我院开设并具体负责的课程共有9门,开课数量位居全校第二,开课质量深受校内外学生好评。

师资:中西合璧,共通共融

我院一向高度重视国际小学期课程的教学工作。小学期课程各项方案的实施由学院领导牵头,科学设计,精心部署,在充分贯彻学校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之上,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摸索,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高效、行之有效的师资与课程体系。

在小学期师资配备方面,我院积极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与各地区各高校之间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世界史学科在国际化交流中得天独厚的优势,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学科领军人物为小学期教学“号脉把关”,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精干、稳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据悉,本届小学期课程所聘请的7名教师分别来自国内外的5所著名高等学府,其中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环境史教授布瑞恩·C·布莱克(Brian C. Black )、美国韦伯州立大学英文系荣誉教授迈克·伍兹(Michael Wutz)、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教授Seyfi Kenan、美国得克萨斯贝勒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主任王欣副教授、以及我院的大卫·皮克斯(David Pickus),柯安慈(Agnes Kneitz)和杜宣莹老师。这些教师来自美国、德国、瑞典、土耳其、中国台湾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宽广扎实的学识功底,灵动多变的授课艺术,充分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好奇心、理解欲和求知欲。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小学期的授课老师中,有3位已连续多年为我院开设小学期课程,David Pickus和Seyfi Kenan老师曾获得2015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荣誉教师”称号,拥有丰富的国际化课程教学经验,为我院以及全校的小学期课程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课程:教研联动,知行合一

在课程的设计理念上,我院考虑到各个不同文化背景、各类不同专业领域学生的选课要求,所开设的9门课程既具有历史学科鲜明的价值特色,又具备较高的通识性和浓厚的趣味性,充分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变化的新趋势,充分贴合国家创新人才驱动的战略导向。所有课程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攀高峰,期盼学生从课程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入探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多数课程的讲授都从某一重大历史现象入手,层层深入直追历史问题的本质,课程的主旨往往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中西合璧,又贯通古今。迈克·伍兹教授的“电影中的美国文艺史”课程,借助电影引导学生思考美国政府在特定历史阶段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的立场和制定的政策;王欣老师的“西方眼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课程则通过学习西方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研究,启发学生重新审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过程;柯安慈老师的“殖民的环境”课程引导学生探究欧洲开拓新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杜宣莹老师的“欧洲王权:1066-1715”课程系统探讨了欧洲王权从中古封建王权至近代以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为典型的君主宪政的发展历程;布瑞恩·C·布莱克教授的“全球史中的能源与环境:1500年至今”和“美国研究导论:1865年至今”两门课程分别探讨了近代以来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内战以来美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据悉,由我院开设的8门课程在小学期选课的第一阶段就已全部选满,部分课程中非本院学生的比例超过80%,国外学生的比例超过20%,充分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双向国际化。

我院暑期学校教师授课中

在授课方式上,所有老师都大量穿插使用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课程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师生之间互动气氛热烈。迈克·伍兹教授精心挑选了四部影片及其辅助读物,并归纳了一些特殊的词汇和特别的会话方式,其独特的课堂设计,在教给同学们美国历史的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大卫·皮克斯老师在进行文本分析时,侧重教授同学们如何将整个历史同某些作者的个人世界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受到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的奇妙融合;杜宣莹老师专门在第一节课上讲授史料问题,并介绍了相关政治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向同学们展示了史料与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有机结合。据上课学生反映,多样的授课方式不仅使他们对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热情,体悟到了“知行合一”的真谛所在。

管理:高效体贴,精准服务

本届小学期不仅给选课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自我提升平台,同时也为我院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提供了可贵的发展机遇。在小学期选课阶段,学院通过教学服务平台等各类资讯渠道向校内外师生提供并宣传我院本年度小学期课程的相关信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院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外语水平良好、专业方向相近的助教,增进教师与选课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学院通过问卷或随机抽访的形式,倾听师生对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我院还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邀请外籍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构建小型教学研讨会,并与校外教师充分沟通,探讨学院合作、互派院际交换生的初步意向。布瑞恩·C·布莱克教授出席我院“自然的丰竭 唐纳德·沃斯特与环境史”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Energiz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的会议发言,Seyfi教授向同学们作了《Holding the Truth in Balance: Katip Celebi's Conception of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in the 17th Century Ottoman Empire》的主题讲座。多数外教一致认为,本次暑期学校师生较往年学生更为国际化,外语水平普遍较高,课堂反映灵活,参与度高,我院对这次小学期课程的管理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外教们也对学校的助教制度表示肯定。

Seyfi教授与参与讲座的同学进行互动

国际暑期学校作为我校的品牌项目,是学校教学体制的重要安排,自2009年开设以来已连续举办7年,在国内外形成广泛影响,为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新途径。我院以暑期学校的开设为契机,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不断营造国际化的办学氛围。本届暑期学校课程圆满结束,为我院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我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未来,我院将进一步与国外高校办学接轨,密切学术科研的双向交流,为学生搭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准的发展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