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6-12 11:09:00 阅读量:
2025年5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绎思”学术活动季讲座系列、人大世界史系列讲座在教二2116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黄洋教授主讲,题为“希腊早期文明的扩张——兼谈重建早期希腊历史框架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大庆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是古希腊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场学术报告,聚焦古希腊早期文明的发展路径与扩张历史,从知识体系批判的角度,探讨重构希腊史早期框架的可能。历史学院徐晓旭、周施廷、宁雅、刘书孟等教师和数十位本硕博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黄洋教授指出,希腊史知识体系是在18世纪西方现代性叙事中被建构为“奠基神话”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承载了西方学者的价值立场与文化想象。英国古典学者保罗·卡特里奇在其斯巴达研究著作《改变世界的温泉关之战》中,借用约翰·密尔对马拉松战役的评论,强调温泉关之战作为“虽败犹荣”的道德与士气胜利的历史性作用,并进一步引用黑格尔观点,将希腊与波斯之战视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追溯为最早的“东方专制”与“西方自由”的对抗叙事。
德国古代史学者克里斯蒂安·迈耶在其代表作《自由之文化:古代希腊与欧洲的起源》中,更是明确提出古希腊文化因其“自由本质”而具备优越性,进而支撑了西方文明超越他者的论调。迈耶虽然亦指出古希腊人对现代人而言是“绝对的他者”,但他对于希腊文明“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的表述仍然难以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在黄洋教授看来,对这套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应成为当前中国学者开展希腊研究的必要前提。
接着,黄教授梳理了希腊史传统框架的形成与问题所在。从19世纪起,西方学界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与古典城邦的兴起人为分割,“黑暗时代”概念不仅借用了中世纪的贬义,更便利地掩盖了城邦制度与此前君主王国之间可能存在的连续性。迈耶等学者甚至主张,正是因为迈锡尼文明的崩溃,希腊人才得以“从头开始”,发展出“全新的”自由文化。此类观点呈现出“丢弃不受欢迎的过去”的倾向。
但近年来考古与史学研究不断对这一断裂叙事提出挑战。西蒙·普莱斯与彼得·索恩曼在教材中主张抛弃“黑暗时代”一说。哥伦比亚大学的马约翰则提出“长古典时期”概念,强调城邦制度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仍具活力。学界正逐步用“早期铁器时代”取代“黑暗时代”,从而为重新理解城邦制度的演化创造条件。
黄洋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传统希腊“殖民”叙事中的概念问题。自19世纪起,“移民”(migration)与“殖民”(colonization)之间被人为区隔。但实际上,这一划分掩盖了扩张中的武力征服、土地占有与文化排他性。一些西方学者尝试淡化殖民色彩,如牛津大学的尼科拉斯·佩瑟尔和剑桥大学的罗宾·奥什邦认为希腊殖民运动是基于16到20世纪欧洲殖民活动的“时代错乱”的建构。美国古代史学者杰里米·麦克纳尼主张用“希腊人的离散”(Greek Diaspora)取代“殖民”,将其比照犹太人散居世界的情境。黄洋教授指出,这种解释往往承袭古代文献中的浪漫表达,如apoikia(“远离家乡的定居地”)一词,未能充分呈现被征服者的处境。阿尔基洛科斯在诗中记述家族征服帕索斯岛,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也多次提到扩张过程中的武力冲突,表明所谓“移民”往往并不和平。德国学者加布里埃尔·祖赫特里格尔在其著作中明确主张,应从后殖民主义角度重新审视古典希腊殖民史,并批评主流叙事对底层群体与被殖民者的忽视。
随后,黄洋教授将东地中海世界纳入分析视野,探讨了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崩溃与地中海整体动荡对希腊扩张的推动作用。法国考古学者近年来绘制的同步破坏图显示,从迈锡尼到小亚细亚、叙利亚、迦南地区均发生了系统性毁灭,可能与所谓“海上民族”入侵有关。古埃及法老梅尔内普塔赫与拉美西斯三世留下的文献,宣称击退了这些不明身份的“海上民族”,也有学者认为其或为埃及建构的虚拟敌人。动荡带来的政治真空与社会重组,为包括希腊人在内的多个文明提供了扩张窗口。从迈锡尼文明的扩张,到13世纪末多里安人南下;直至9世纪在爱琴海北部扩张,并进入阿尔•米那和叙利亚沿海;以及8世纪至6世纪向整个地中海世界和黑海地区扩张——希腊的扩张可谓贯穿数个世纪,且并非断裂性的阶段跳跃,而是一个渐进、灵活、区域互动性强的历史过程。
在总结中,黄洋教授呼吁,重建希腊早期历史的知识框架,应反思“黑暗时代”“八世纪革命”等线性神话,正视文明连续性与地中海系统的复杂性。他强调,古希腊并非孤立的“奇迹”,而是高度扩张型文明,其成长伴随剧烈的文化接触与冲突。从全球史视角看,文明扩张是许多古代早期文明的特征,理解希腊的普遍性,正是揭示其真实历史的重要途径。
讲座最后,王大庆教授指出,本次讲座论题重大,内容丰富,颇具前沿性和反思性,对于打破传统教科书中的“天经地义”,反思西方主导的希腊叙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徐晓旭教授表示十分认同黄洋教授的看法,讲座提供了全球史和长时段的视角,“移民”与“殖民”难以划界,神话与记忆往往呈现混合形态,人群移动也常难以留下考古痕迹。
随后,在场师生纷纷积极提问,围绕米诺斯文明在希腊扩张中的定位、“殖民”、“扩张”等词汇的道德判断,希腊船只对殖民者的搭载能力,殖民活动中的非武力形式等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黄洋教授一一回答了同学和老师们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撰稿:刘为之 摄影:于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