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做客“通识教育大讲堂”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7-10-26 06:44:29 阅读量:

10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世界史是什么”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公教1405教室开讲。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朱孝远教授。历史学院孟广林教授担任本期讲座主持人。历史学院王大庆老师、金永丽老师及来自各个学院的数十名同学参加。


图片.png


朱孝远,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荣誉教授,希腊雅典荣誉公民钥匙获得者,世界文化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欧洲文化史、德国史、史学理论研究,出版作品29部,含著作12部,合著3部,参与翻译、审校译著2部,主编、校审世界经典译著10部。曾在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World History Studie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Chinese Historians、《历史研究》、《新华文摘》、《世界历史》、《学术前沿》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20余篇,多篇被国际权威索引A&HCI、Historical Abstracts收录。


图片.png


本期讲座的题目为“如何提高世界史专业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写作能力”。朱孝远老师以富有思辨色彩的语言贯穿多个生动事例,并结合自身的读书和研究经历,对相关问题展开讲述。

在“大学生适应自身角色变化”的问题上,朱老师提到世界史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两个转变,即“从文科生转变为世界史专业学生”以及“从读者转变为作者”。要适应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充分释放自身的潜力。转变要通过“理想”、“思维”和“方法”得以实现,其中,理想产生动力、思考产生看法、方法产生效率。而在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上,朱老师提出,世界史研究者要努力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写作,尽力将新观点、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融进作品之中,并力求与读者实现沟通与共鸣。

在“读书”问题上,朱老师分别从“大师们是如何读书的”,以及“自己是怎么读书的”两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大师读书的特点是不断积累,扩展境界,丰富底蕴;始终关注人类的命运;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方向,不断寻求真理。在个人的求学经历上,朱老师提到了自己早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时就学习勤奋,尤其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时受到程应镠、徐孝通等诸多先生的教诲,树立了终身治史的人生理想。在赴美留学后,相继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俄勒冈大学,接受了约翰·弗里德(John Freed)和卡尔·塞申斯(Kyle C. Sessions)等史学名家的指导,在德国史专业的研究上日益精进,并形成了深厚的敬业精神。

在学术论著的“写作”方面,朱老师指出,撰写论文要尽量做到选材新、观点新、理论新、角度新、文字精炼,并要注重以小见大,提出创见,还要有做实验的方法、坚持真理的勇气,对谬误有颠覆性的消解力。同时,朱老师还强调,要撰写出史学佳作,还须要精致选题,广泛阅读,寻找问题,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在撰写中贯通逻辑,形成初稿,进而吸纳同行意见进行修订。他以周锡瑞先生所指导的张珺博士的博士论文《端方的私人网络与晚清政治》的写作过程为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最后,朱老师以“学”“力”“新”“德”四个字作为对在场同学的劝勉与希冀,在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前提下,不断学习,致力突破,勇于创新。


图片.png


在随后的点评中,孟广林教授指出,朱老师从自身的海外求学经历出发,给大家讲解了治学之道、个人修养之道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之道,这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学者的时代精神风貌,对同学们的专业学习与人格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图片.png


在接下来的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分别就世界史入门阶段如何选择书籍、如何突破语言关等问题与朱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图片.png


讲座结束后,朱老师与部分在场师生合影留念。

 

                                       (文/图 裴鹏程 李凯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