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第一届公共史学国际工作坊”在我校举办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7-09-12 09:37:01 阅读量:


 

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英国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第一届公共史学国际工作坊”于9月5-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历时两天半,来自美国国家博物馆、英国约克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法国里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四十多个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参加。

图片.png

在9月5日下午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首先代表学校,对参加工作坊的学者和学生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正值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之际,历史学院联合各兄弟院校共同举办第一届公共史学工作坊,对中国公共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给人民大学八十周年校庆的一份献礼。这次公共史学够工作坊的举办,不仅是对人民大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术传统的发扬,也是对我校“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办学宗旨的践行,更是对于人民群众历史知识之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

图片.png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历史研究》主编李红岩研究员,则从公共史学与公共阐释的关系切入,阐述了公共史学发展的必要性。他认为,公共史学是通过对话和倾听,在专业史学与公众之间开辟可共享的精神场域,在此过程中,学院派史学通过公共史学的阐释,可获得社会的“合法身份”。

图片.png

 

英国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主任萨拉·瑞斯·琼斯教授简要介绍了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的情况,并表示与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合作发展公共史学的经历非常愉快,希望双方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发展。

图片.png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教授指出,本次工作坊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老师同学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公共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史学事件,这将促进公共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公共史学与世界的交流。

图片.png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在开幕式上最后发言,他强调人民大学的青年史学工作者姜萌等有志于推动国内公共史学的发展,开创了这次与国际同道交流对的机会。接着还会创办《中国公共史学》学术集刊、发布“公共史学集刊”微信公众号,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国际性、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呈现者、学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图片.png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后滨教授主持。逸夫会堂第二会议室座无虚席,除了正式参会代表,还有一些人慕名前来旁听。

图片.png

在开幕演讲环节,美国公共史学会主席、美国历史博物馆医学部部长亚历山大·劳德博士,以“共享性权威”概念作为出发点,探讨了公共史学实践中的复杂内涵。她指出,公共史家们需要寻找一条适合的道路,既鼓励公众的讨论和重新阐释,同时又能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理解其复杂性。

图片.png

萨拉·瑞斯·琼斯教授则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公共史学,特别是英国公共史学的发展情况。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现代与中世纪的对照中,阐发了自己对历史学公共价值的认识。

图片.png

最后,法国里昂大学近代史教授、国际基督教历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克鲁姆纳盖尔教授,借助法国关于“民族叙事”的争论等案例,探讨了“大众对历史的需求是什么”这一公共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更好地理解公共史学价值之前提,是公共史学需要在真正意义上遵从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要求。

图片.png

6日上午的主题是“公共史学的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元生教授,阐释了港中大对公共史学的三种理解:应用的历史、民间历史、以及公共事务与全体利益的历史。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共同创造历史的机会,人民通过口述、不同的记录把他们的声音留下来,因此,公共史学是一个‘共建的活动’。通过共建公共史学,人民一起参与到这个庞大和伟大的工程中”。

图片.png

随后,王记录、钱茂伟、焦润明、姜萌等专家,分别就“中国公共史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公共史学的基本特征”、“历史学专业学生对公共史学的认知”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演讲和深入的讨论。

在6日下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主题中,英国约克大学公共史学中心Geoffrey Cubitt教授,通过探讨博物馆在传承英国军团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揭示了集体记忆与集体文化是如何发展和传承的问题。他认为,在军团记忆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博物馆主要发挥了三个功能:保存物质文化,将个人的记忆透过组成的方式上升到集体记忆、为军团这个“社群”与当地社会提供沟通的管道等。

图片.png

随后, Andrew Lynch、魏坚、周东华等学者,分别从“历史记忆塑造”、“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公共史学与档案”等方面,讲述了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理解。

9月7日上午的主题为“口述史学”。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教授重点阐发了如何从多元视角去理解和看待口述历史的问题,认为口述历史的多元性体现在内容、特征、属性、研究方法、功能等多种方面。当口述历史研究转向“人”时,人的价值就在口述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凸显出来。

图片.png

随后,丁贤勇、李卫民、曹牧等专家,分别就“口述历史和学生培养”、“口述史的阐释模式”、“口述史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工作坊最后一个讨论主题为“历史知识传播与公众意识构建”。克鲁姆纳盖尔教授对“新教在欧洲的记忆形成和传播”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历史学家的介入可以帮助人们不止看到新教徒被压迫的悲惨记忆,也能看到新教历史的其他内容,比如也有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和睦相处。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塑造更好的历史记忆。这种研究能很好实现历史学的公共价值,是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的良好结合。

随后,王涛副、张鹏、张宏杰等专家,分别就“网络时代历史知识的生成”、“博物馆与历史教育”、“历史通俗读物写作”等问题,发表了演讲。

图片.png

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沟通,本次工作坊还在形式上有所改变,演讲者有三十分钟或十五分钟时间演讲,然后有同样的时间来回答提前征集的问题,或现场听众的问题。为了让更多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工作坊还委托“青年史学家”微信公号进行网络直播,累计有两万余人次通过直播观看了工作坊。

   图片.png

本次工作坊的总召集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姜萌副教授。他在闭幕致辞中对此次工作坊的成绩高度肯定,感谢学者们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中外各地关于公共史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会上会下的各种讨论、对话和互动也非常积极有效,给主办者和参与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相信,公共史学在中国一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途,并将很快迎来一个更加自觉的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