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安阳、邯郸参观记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5-12 02:11:00 阅读量:

 2012年5月12日至13日,由历史系马利清、张忠炜老师组织,刘新光、丁莉婷、姜萌老师协助,以历史系师生为主体,兼有其他学院同学,一行约五十人,对安阳、邯郸两地的历史古迹进行教学参观。

20140102102037399.jpg

    5月12日凌晨四点,我们准时从学校出发。一路阴雨连连,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考察的热情。一路上大家说笑、唱歌,兴趣,激动。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首先观看了介绍三杨庄遗址纪录片,可藉此想象汉代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在这里完美地演绎着。一次突如其来的黄河大水,淹没了这个和谐宁静的村庄,百姓也被迫离开家园。接着,我们参观了就地建立的遗址博物馆。出行之前,我们已经查了许多有关遗址的资料,也看到了许多出土器物。但当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一遗迹时,震撼,震撼,还是震撼。遗址出土有陶盆、线坠、筒瓦、铁犁铧等生产和生活用品,还留存有一些树木遗迹和动物蹄印。二号院外,有一水塘遗迹,水塘西北边,有一片整齐的田垄。这对我们认识汉人的住居、劳作及日常生活,极为有益。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中下层农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反映了黄河河道的变迁,弥补了历史的空白,对中国考古学具有重大意义。

20140102102118735.jpg

      距离三杨庄遗址不远处是颛顼、帝喾的陵墓。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这两处陵墓——“二帝陵”。祭殿中,颛顼手拿斧钺,帝喾手拿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也许是从这里起源的吧。相传,颛顼不仅创立了最早的历法“颛顼历”,也是最早的音乐天才,故有“颛顼制乐”之说。帝喾则鼓励人民冶炼,被誉为“冶炼业的鼻祖”。传说归传说,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祖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赞叹。

20140102102157135.jpg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殷墟遗址。殷商考古,素来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殷墟博物馆。通往博物馆的狭道左侧,是一条标注了从清代一直到公元前的“历史的隧道”,沿着这条“隧道”走到尽头,便到达了我们所要考察的目的地——商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水塘,水塘中央是一块巨大的仿龟甲刻石。进入博物馆,各种出土物让人目不暇接。有作为古代钱币的海贝、祭祀用的陶盆、青铜觥盖,当然还有殷商的标志性物品——后母戊鼎(仿品,早先称“司母戊鼎”,或认为是“后母戊鼎”)和后母辛鼎(或认为是“司母辛鼎”)。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去了车马坑。从一车两马一人的殉葬坑到一马一人的殉葬坑,可清晰窥见殷商的人殉制度。随葬的人的骨骼以及狰狞的面部表情,至今看起来仍令人心有余悸。接着,参观了宗庙、祭祀遗址,H127甲骨窖坑、妇好墓。妇好是殷商时期的一位巾帼将军,曾为商代军队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母辛鼎也是在妇好墓出土的,是妇好身份的象征。

20140102102240496.jpg

   之后我们顺便参观了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岳占伟先生带领我们来到库房,我们见到了摆满了数十个架子的陶器,有白陶、灰陶、红陶等,鬲极多,表面纹饰较为简单,如粗细绳纹等,实足尖有高矮、大小之分。此外我们还亲眼见到了一件正处于修补状态的簋,据介绍是人工多次尝试由许多残破的碎片拼合起来的,不禁令人感慨考古工作所需的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20140102102320408.jpg


  下午四点半左右,我们经过曲折的迂回,终于到达了西高穴大墓。遗憾的是,并没有进入墓室。简单参观了墓地周围的一些陈列和墓室的平面图、立体图,还发现了墓葬顶部的盗洞。西高穴大墓是否是曹操墓,学界尚有争议。从“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到“魏武王”的称号,再到出土物品的数量、种类,等等,都为西高穴大墓墓主增添神秘色彩。

20140102102354767.jpg

   参观完西高穴大墓,我们便向磁县进发,七点左右在住处吃了晚餐。期间,老师和同学们从学习聊到生活,从历史聊到现实,大家就像亲密的朋友一样。
      当晚及次日清晨,部分师生参观了磁县的崔府君庙及磁县老城。“崔府君庙”,唐开元时为祀滏阳县令崔珏所建,后代历有修缮,是唐宋以来“崔府君信仰”的重要见证。遗址占地面积80亩,有殿、阁等80余间。“现存建筑有正殿、拜殿、后殿、过廊,平面呈‘工’字形,现存建筑时代为明、清时期。在拜殿存有碑碣八通,时代多为明代。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琉璃瓦顶,用七架梁,后出单步梁,梁下用五踩双昂异形斗拱,前后檐为八角石柱。正殿前为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硬山琉璃瓦顶,用六架梁。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琉璃瓦顶,用七架梁,前出单步梁。正殿和后殿由过廊连接。”

20140102102436208.jpg


     十三日早晨九点,我们到达磁州窑博物馆。磁州窑是始于北朝的民窑,瓷器以白地黑花著称。整个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窑火初燃、化境黑白、余韵悠长和烧制工艺。第一展厅窑火初燃,主要陈列了一些北朝隋唐时期的陶瓷制品。化境黑白展厅展出了宋金元时期的瓷器。这时的瓷器技艺更加成熟、构图也更加舒畅自由,从瓷器的纹饰可以窥见一斑。余韵悠长是明清民国时期磁州窑瓷器的展厅。这时的瓷器,更具有浓厚的审美和现代气息。
      磁州窑出产的瓷枕,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其中有寓意富贵的元宝形枕,刻有文字的叶形枕,题有“石庆东原”造型独特的曲长方形枕,象征驱邪避恶的卧妇枕,等等,各具韵味。元代的“白地黑花六人故事长方形枕”,纹饰精致。枕面中央以两棵树为意象,使图案具有形象感和立体感。树的两旁是六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正如这件瓷器的名字所暗示的一样,六个人有自己的“故事”。整个画面雅致而不失丰富,将元人的生活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最后一个展厅,观看了介绍瓷器烧制过程的纪录片。从土壤的采运、粘土的加工、模具的定型、纹饰的绘入、瓷器的烧制,无一不展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工匠们或用毛笔,或用竹签,或用刻刀,在初具雏形的瓷胚上雕饰各种纹饰。瓷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技艺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也承载了历史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20140102102546631.jpg

  参观完磁州窑博物馆,我们又去了邺城遗址。登上了“金凤台”,听导游介绍了邺北城、南城的建设布局,发展演变,直至最后灭亡的过程。

20140102102625738.jpg

  从邺城遗址出来后,我们又赶到此行的最后一个地点——南北响堂寺石窟。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南响堂寺石窟。这个石窟范围不算大,佛像多数毁坏,墙壁上也还可见烧毁的痕迹。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比敦煌壁画更具历史沧桑感的“飞天”。这些飞天的形象具有立体性和画面感,人物形象突出,堪称艺术的绝唱。难怪周恩来总理在看到“飞天”时曾说,“如果我能早一些看到,那么人民大会堂一定会采用这个艺术形象作为背景。”从周总理的话中,便更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20140102102712416.jpg

  相对于南响堂寺石窟,北响堂寺石窟更具有神秘感。北响堂位于鼓山天宫峰西坡的山腰上。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爬很长一段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故对北响堂寺的感受,远远多于对响堂寺本身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鼓山海拔不高,但爬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炎炎烈日下。然而,当我们站在石窟前,向下俯视的时候,疲倦已经被不可遏止的成就感所代替,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北响堂石窟,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造型匀称,庄重敦厚,是整个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座像的背面,还有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我们得以一睹当时北齐时期石窟造像的布局风格和精湛技术。

20140102103216283.jpg


  作为北响堂石窟寺的附属建筑,是有“河溯第一古刹”之誉的常乐寺。从相关文献及考古可知,常乐寺是一处南北向的建筑群,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不包括和尚墓地)。其布局,由南到北有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绀殿、地藏菩萨殿,形成一条中轴线。始建不晚于北齐,以后经过多次修建、改建,最大一次修缮是在清康熙年间。1940年代,被毁。1960年、1979年,遗址中发现了不少佛教造像。

20140102103301516.jpg

从山上下来,这两天的考察行程就基本结束了。回程途中,我们欢歌笑语。当晚十一点平安返回学校,为这次行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两天的考察活动有些疲劳,但我们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没有这次机会,也许我们也不会去这些地方,也不会近距离感触历史遗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身临某个地方的所见所闻和由此产生的感受,远远超过了从书本所得。(历史学院供稿)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