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3-21 02:24:00 阅读量:
2013年3月21日,考古学家徐光冀先生应历史学院和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的邀请,于人文楼三楼会议室,进行题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学术讲座。
该讲座系“历史学院学术名家考古系列讲座”第九讲,由历史学院魏坚教授主持,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了讲座。
徐光冀,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至今。现任职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顾问等。长期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参加制订三峡工程库区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文物保护规划等工作。学术成果丰硕,近期代表作有《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及其基本经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及其保护的有关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等。
徐光冀先生从三峡工程的概况、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实施、文物保护主要收获及成果等角度进行全面的介绍,并对例证进行细致分析。
通过徐光冀先生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三峡工程浩大,因为时间紧张,全国一共召集了31个单位进行掘,原计划有1282项需要保护的遗迹、文物,后来有一部分由于在规划统计时属于高于175米水线的地区,有的在规划中已被损坏,最后批准的有1087项。
徐光冀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三峡考古的主要成果。旧石器时代遗迹一共发掘了4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一共发掘了80多处。商周时期着重对“巴文化”进行探索,其中发现的各类巴文化遗址有100多个,最重要的有三处——双堰塘遗址,湖北云阳李家坝遗址和涪陵小田溪遗址。秦汉以后时期的项目一共有300多所,其中最特色的是湖北省云阳县旧县坪衙署建筑,汉阙和清代的民居。
张飞庙、石宝寨和白鹤梁水文石刻是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大项工程。其中,张飞庙于原址20公里外进行复建,石宝寨采取修筑围堰就地保护的措施,白鹤梁水文石刻采用新技术建成了水下博物馆。
徐光冀先生在谈到三峡考古的基本经验时说,三峡考古是中国第一次在考古发掘之前制定详细的评估规划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考古学吸收了许多建筑学、工程学方面的技能素养,比如如何规划,如何监督验收等等。除此之外,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由于三峡考古工程开始的较早,当时只注重了对三峡文化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不够,在这些年才开始陆续有所保护。徐光冀先生与师生亲切交流,认为三峡考古任重道远。
最后,师生一起观看有关三峡考古的纪录片,考古学术讲座圆满结束,与会师生与徐光冀先生合影留念。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