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讲座回顾]郭小凌:希腊古典时期的彩陶与瓶画艺术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6-12 11:04:00 阅读量:

202542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绎思”学术活动季讲座系列、人大世界史讲座系列在立德楼51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希腊古典时期的彩陶与瓶画艺术”,是古希腊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首场活动,主讲人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大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宋立宏、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周施廷、宁雅、刘书孟等校内外老师,以及历史学院的数十位本、硕、博同学聆听了此次讲座。

 

 

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1981年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系,毕业后至北师大任教30余年。2005-2016年任首都博物馆馆长。此间曾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上古史和西方史学史。出版了《西方史学史》《人类进步的历程》《克里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等专著,翻译出版了《历史研究》《剑桥插图考古史》等著作。

讲座伊始,郭小凌教授指出,此次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陶器烧造史的简单梳理,以明确相关定义、厘清历史线索;第二部分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即详细介绍古典时期的希腊彩陶艺术,以及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在第一部分,郭小凌教授首先对陶器制作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不仅以此将陶器定义为“用黏土或陶土掺入适量水分加工成形、干燥后烧制而成的器皿”,还认为制陶工艺的发明可以被视做文明社会赖以形成的技术前提之一。在明确了陶器的定义与地位后,郭小凌教授将公元前2.9万年至公元7世纪及以后的陶器制作史分为7个历史节点,梳理了从最早的陶俑出现,到陶器兴盛,再到瓷器大规模取代陶器的历史。

在介绍了陶器及其发展史以后,讲座进入第二部分。首先,郭小凌教授对希腊彩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是“陶器烧造史上的一个奇葩”,古典时代的彩陶更是在外观设计与内容刻画上处于古代世界前列,在古代彩陶史上独树一帜。

 

 

接下来,郭小凌教授将古希腊陶器史分为五个阶段,即史前时期、爱琴文明时期、几何陶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并认为古典时期是希腊陶器制造的成熟期、繁荣期,这一时期产生的瓶画艺术,更是与雕塑共同奠定了西方以写实艺术为主流的基本美术风格。

在对古典时期希腊陶器的重点分析中,郭小凌教授从三个维度出发,即陶器上瓶画的题材、陶器的功能,以及陶器的三种表现形式。就瓶画题材而言,郭小凌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瓶画的题材以神话中的神灵或现世的人物为主,尤其是在对后者的刻画中包含一些日常生活元素,这使得陶器成为重构或复原古希腊历史的重要形象史料。

 

 

就陶器的功能而言,郭小凌教授将古典时期的彩陶分为日用陶器和装饰陶器。前者包括炊具、餐具、容器等;后者包括花瓶、奖杯、大型摆件等。郭小凌教授指出,虽然两种陶器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瓶画题材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强调人物画,缺乏风景画和动物画。这与古典时期之前的彩陶,以及古代其它地区的彩陶瓶画有明显区别。

就三种表现形式而言,郭小凌教授借鉴牛津大学教授比兹利(J. D. Beazley)的划分方式,将古典时期的彩陶按照主色的不同,分为红底黑绘、黑底红绘和白底彩绘三种类型。郭小凌教授详细介绍了每种形式彩陶的烧制方法,并以法国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的部分馆藏文物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如婚丧嫁娶、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投票方式、孩童生活,以及戏剧与情爱等。

最后,郭小凌教授指出,古典时期的彩陶随着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王国的出现而逐渐衰落。虽然原因不详,但郭小凌教授认为,古典时期希腊彩陶的消失似乎在预示古希腊文明由巅峰向下沉沦的开端。

 

 

讲座结束后,郭小凌教授还详细解答了现场师生有关陶器工艺、希腊化时代陶器演变等问题。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李纪慷

摄影:于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