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05-23 01:53:00 阅读量:
5月23日上午10点,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邀请,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历史系系主任保罗·里德曼 (Paul Readman)教授和人文学院院长简·帕尔默沃斯基(Jan Palmowski)教授在人文楼三层历史系会议室做了两场学术报告。此次报告是历史学院主办的“人大史学讲堂系列讲座”的第十九讲。该讲座由历史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系主任刘后滨教授主持,赵秀荣副教授担任评议。
讲座开始,刘后滨教授简要地介绍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现状以及两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保罗·里德曼教授首先做了题为“景观与英国民族认同:以多佛尔白色悬崖为例,1750-2000”的报告。他指出,在英国人眼中,多佛尔白色悬崖在17世纪之前并不重要,人们很少提及。但是17世纪以后由于白色悬崖在英国与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成为一个保卫英国的重要象征,特别20世纪初,在经历一战和二战期间,英国孤悬海外,多佛尔白色悬崖多次登上英国的宣传海报,极大的激励了英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其重要性更是深入人心。在二战之后,面对欧盟发展过程,多佛尔白色悬崖的象征意义又有所转变,成为英国排斥欧盟的一个标志。通过考察多佛尔白色悬崖的历史变迁,里德曼教授认为多佛尔白色悬崖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自然景观,更重要是其背后隐含着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也是景观史的研究核心所在。
接着,简·帕尔默沃斯基教授做了“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和德国民族认同,1945-1990”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德国能够最后统一在于其文化上的共同性,然后又讲述了二战之后德国一分为二,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德国东部地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并接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土改和工农业集体化。但1953年东德工人**乱,引起了当局的忧虑,于是东德的领导人提出了共产主义本土化的概念,意图将共产主义和德国民族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这一系列措施并未取得成功,反而加剧了东德民众的反感情绪,成为日后东德崩溃的原因之一。
两位教授从英德两国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别展示了当代国际学术界在民族认同方向上的最新研究动态。在演讲结束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进行了交流,现场气氛活泼热烈,大家都受益匪浅。参加此次学术讲座的还有何黎萍、王大庆、宋云伟、金永丽等世界史专业的老师以及历史系硕士、博士20余人。(历史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