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华文史研究院“大历史·全球史家对话”系列演讲第一讲 “山巅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8-11-12 03:08:00 阅读量:

2018年10月25日下午,美国政治思想史大家、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丹尼尔·罗杰斯(Daniel Rodgers)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与历史学院之邀,携新书来访人大,在国学馆113教师发表了主题为《“山巅之城”:一个文本的故事与美国例外主义的发明》(“As a City on a Hill”: The Story of a Text and Inventions of Exceptionalism)的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主持本次演讲,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担任引言人。此次讲座吸引了200余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多个其他院校的老师、同学,会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黄兴涛教授在致辞中欢迎罗杰斯教授的访问,并介绍道,此次演讲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所举办的“大历史·全球史家对话”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此演讲系列旨在通过邀请世界级史学大师,促成中国学者与他国学者在史学前沿领域的对话,突破类似活动的单一演讲模式,强调系列的主题性,历史学亚学科的相互对话,中国学者的参与度,以及活动的可持续性。同时,黄兴涛教授受校方委托,邀请罗杰斯教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术大师讲堂嘉宾,并颁发证书。沃斯特教授在引言中介绍了罗杰斯教授的学术经历与重要成就,特别提及罗杰斯教授的成名作《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一书,指出此书正是罗杰斯教授试图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研究美国史的实践。藉此,沃斯特教授呼吁史学研究对既有学科边界、国家边界的突破。
       罗杰斯教授首先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邀请,并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十分期待同中国学者之间的对话。他相信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学术之旅能够为他对美国政治、思想与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想象与启发。
 
       在演讲伊始,罗杰斯教授强调他的演讲并非关于美国如何例外,而是例外主义在美国究竟如何创生、演化,如何进入政治与历史学的话语,成为其分析工具,用以将无数必然与偶然、同质与异质的历史碎片统合成一种看似完整的历史叙事,创造一个统一美利坚民族的起源故事。他同样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一个分析工具又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解读主导了美国政治与公众的自我认知,最终被想象成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思想传统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他的演讲。首先,他将例外主义视为一个有着自身演化历史的观念,追溯其历史的沿革,对之进行定义,审视其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其次,他回到被视为例外主义起源节点的历史文献——1630年约翰·温思洛普的著名布道词《山巅之城》(或《基督慈善的典范》),起底这篇美国人尽皆知的历史文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分析一个历史文本究竟如何被层层历史阐释裹挟,最终被后人赋予其在当时完全不曾论及也未曾想象的历史意义与隐喻。最后,罗杰斯教授在 “山巅之城”与例外主义之耦合的讨论基础上,强调一个历史文本自身及其与之情境相纠结、相创造的历史应当获得思想史家更审慎的分析,也期待这样的研究激发更多对时间、偶然性与比较史学的关注。
       现在,历史学者已经很习惯讲述文本的接受历史,如《独立宣言》,如“葛底斯堡演讲”,如莎士比亚,在任何一个接受故事中总有被重新塑造的元素。但是,温思洛普的《基督慈善的典范》历史帮助我们看到一些接受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是关于一个几乎彻底消失的文本如何被重新发现并获取偶像性地位的故事。它讲述的故事是一系列的重新发明。在某些时刻被引用的部分可能在另一些时刻变得全然无足轻重。这是一个被不断填充、再填充意义的文本,这个故事的主题正是这个处于持续动态过程中的文本,它的历史充满着偶然、变化、讶异,无法确定,极富戏剧性。而我们,却在某种历史和国家生成的假设的压力之下,将之想象成为一个静态而独立自足的故事。
 
       但是,罗杰斯教授指出,讲述这个故事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过往的批判性解构,它同时允许我们对历史重新进行思考。它允许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社会是拥有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异质组合,而非分享某一普遍规则的统一体,这正是所有比较史研究的基本前提。它也允许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所有国家都是在其与其他国家相互作用的过程被形塑的,允许我们重审某一个国家在跨国的经济交流、通讯往来,以及人口和环境的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如此有助于我们书写更加开放、相互渗透的历史,而非人为、孤立的自足故事。它还允许我们更加审慎的对待偶然性,看到历史在任何时刻都呈现出多种可能。最后,它允许我们看到,我们也必须看到,过去并非当下的镜子,而是某种有着深刻差异的存在:是同我们自己有所不同的异邦。
       罗杰斯教授演讲结束之后,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杨念群教授就“中美历史上的自我认知之比较”问题进行了对谈,并且回应了在场老师与同学的踊跃提问,整场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