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6-12 11:26:00 阅读量:
2025年5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绎思”学术活动季讲座系列与人大世界史系列讲座在教学楼二号楼2116教室顺利举行。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张绪山教授带来题为“希腊文化的东渐:从亚历山大东征到中西文化交流”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为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场学术报告,由历史学院周施廷副教授主持。历史学院王大庆、徐晓旭、宁雅,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阙建容等校内外多位教师以及数十位本硕博研究生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在讲座中,张绪山教授从“希腊文化的东传”出发,追溯了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起,希腊文化如何一步步突破地理与政治边界,在中亚、南亚乃至中国西域地区生根发芽。张教授指出,希腊文化的东渐可归纳为三条欧亚路线:北线穿越草原、中线即丝绸之路、南线沿印度洋航道。他重点分析了中线传播路径中的关键环节,指出亚历山大的征服不仅奠定了地缘基础,更促进了希腊语言、宗教、建筑艺术与日常生活方式的传播。
张教授强调,塞琉古王朝及其分裂出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希腊文化东传的核心支点。尤其是在今中亚地区发现的诸多城市遗迹和文物遗存,为我们展示了中亚高度希腊化的城市空间,铸币、肖像、塑像、绘画、建筑等均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坚实延续。通过大量图像与考古资料,包括钱币、雕像、建筑残件与壁画等,张教授进一步分析希腊文化在中亚与塔里木盆地的变形与融合。他指出,从希腊神祇赫拉克勒斯、酒神狄俄尼索斯,到象征丰饶的“羊角”图腾,在中亚与塔里木盆地南缘均可见其“本土化”后的形象,甚至出现在楼兰古城、尼雅东汉墓遗址等地,呈现出鲜明的中外文化交融特色。
在互动环节中,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徐晓旭教授就陕西西安兵马俑的雕塑风格与张教授展开讨论,指出古中国雕塑与古希腊雕塑在解剖结构、肌肉表达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强调兵马俑虽形象生动,但其造型逻辑与希腊写实主义传统迥异。张教授则提醒,在研究跨文化交流时应警惕机械化的“文化输入”假设,更多关注文化形态的变异与重构。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围绕考古发掘中的偶然性、图像材料的传播路径、佛教艺术与古希腊神话的互动等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讲座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视野宏阔,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幅希腊文化如何跨越时空、与东方文明深度互动的历史图景,也为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图文/付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