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国著名古典学家大卫·康斯坦教授做客“人大史学讲堂”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9-10-14 09:33:53 阅读量:

2019年10月11日下午3点,“人大史学讲堂”第79讲在人文楼三层历史学院会议室拉开帷幕。本期史学讲堂的主讲嘉宾是美国纽约大学古典学系大卫·康斯坦(David Konstan)教授,历史学院历史系主任王大庆教授主持,徐晓旭教授担任评议人,历史学院周施廷副教授等多位本系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大卫·康斯坦教授为美国著名的古典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语文学学会主席,曾长期任教于布朗大学,自2010年起在纽约大学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希腊和拉丁世界的文学,尤其专长于喜剧、小说和古典哲学的研究。近年来,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的情感与价值观念,出版的著作多以友谊、怜悯、情感、宽恕和美学等为主题。此外,康斯坦教授在古典时代的物理学、原子理论和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还将塞涅卡的两部有关赫拉克勒斯的悲剧作品译为韵文出版。
       康斯坦教授的本次讲座题为“从异教到基督教转型中的情感”。他认为,如暴力、性别歧视等这些看似常见的人类行为,在一般意义上不是由理性触发的,而是一种情感行为。情感在很多境况中都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当下的学者们往往认为,情感不再是一种无端的冲动,也不再是理性羁绊下的婢女,因为情感本质上也是理性的反映。他指出,古典时期的思想家们已经意识到了对情感研究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也得到了现代学者的认可。情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历史,是因为在比较研究中人们发现,人类在婴儿时期习得的某些情感,并非是简单的“天生直觉”,也不具有所谓的“普世性”。情感具有自己的历史,正如人类的信仰一般。在情感史中,判断力(judgement)与社会价值紧密关联,因此,在不同文化圈中,情感的个性相异。为加以例证,康斯坦教授结合古典作家的文本内容,以怜悯(pity)、愤怒(angry)、恐惧(fear)、爱(love)等几个主题为线索,考察了这些情感在古典时期与基督教早期的异同。他认为,这些情感的“构想”与基督教这一新型宗教的出现息息相关,并且,在晚期古代的某些认知,直至今日都对人们深有影响。
       在接下来的评议中,徐晓旭教授指出,康斯坦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颇具启发性,从情感角度很好地诠释了晚期古代世界的变化,并就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延续性与断裂性问题与康斯坦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康斯坦教授的生动讲述也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极大兴趣,在随后的自由交流环节,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康斯坦教授耐心答疑解惑,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讲座结束后,康斯坦教授与部分在场师生合影留念。

 

【图/文温灏雷】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