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都师范大学晏绍祥教授做客“通识教育大讲堂”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7-11-02 06:03:59 阅读量:

11月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世界史是什么”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公教一楼1404教室举行。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是我国著名古希腊史学专家晏绍祥教授,历史学院历史系主任王大庆老师担任主持和评议人。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崔丽娜老师和胡晔老师、历史学院的徐晓旭老师以及数十位校内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场聆听了晏老师的精彩演讲。


图片.png


晏绍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古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古典世界历史、古典传统在西方世界的演变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古典历史研究史》、《荷马社会研究》、《古代希腊历史与学术史初学集》、《世界上古史》、《希腊史研究入门》(合著)等著作,译有《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罗马共和国政制》、《古代世界的政治》(合译)、《罗马的遗产》(合译)、《早期希腊》、《希腊帝国主义》、《外族的智慧》等作品,并曾在专业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多篇。先后主持过多项教育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顺利完成相关研究工作。《荷马社会研究》、《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先后获得北京市和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晏绍祥教授在讲座中以“误入与坚持:我的世界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为主题,结合他的求学、研究和教学经历“现身说法”,与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在长期的努力和坚守中不断进取的心路历程。为什么是“误入”?晏老师回忆道,在上中学期间,其实对于考大学并没有十分明确的专业方向,先是“稀里糊涂”地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后来受到一位高年级学长世界史考研成功的鼓舞,报考并最终考取了内蒙古大学世界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在内蒙古大学又“阴差阳错”地师从于著名的世界古代史学家胡钟达先生,从此走上了研习世界古代史的道路。晏老师提到在读研期间,接触到外文资料的机会很少,因此,但凡有机会得到的古代文献,他都会细细品读多遍。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在胡先生的指导下,他开始接触和阅读伯里、哈蒙德和芬利等外国古史大家的著作。在硕士临近毕业的时候,胡先生又专程从北京请来了社科院世界所的廖学盛先生,为晏老师和同学们开设了为期两个月的古希腊语强化训练课程。说到外国语言的学习,晏老师强调需要“一鼓作气”的精神,否则难免半途而废。

硕士毕业后,晏老师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在刚工作的几年间,他不仅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发表了多篇关于中西比较的学术论文。此外,他还萌生了撰写一部古典学术史的“野心”,为了“啃”下一本前苏联学者研究古典学术史的俄文著作,他开始学习俄语,这也为日后写作《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他指出,由于当时外文文献的匮乏,有近五六年的时间都只能反复阅读在上学期间复印的几本外文书籍,并尝试将其中的重要部分翻译出来,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1995年,晏老师前往剑桥大学古典学系做访问学者,终于有机会利用剑桥大学丰富的文献资源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对古典学学术史的研究。在那里,他不仅废寝忘食地整天泡在图书管里阅读和摘抄,而且还去“蹭听”了专为古典系学生开设的德语课程,打开了使用德语文献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大门。在剑桥大学访学期间,晏老师省吃俭用,复印和购置回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外文书籍。

此后,晏老师前往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又进入了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此期间,他仍旧始终把印书和收集资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此基础上,晏老师撰写了一系列有关学术史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博士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完成了《荷马社会研究》一书的写作。

自2007年起,晏老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工作。通过受邀编写人大版的《世界上古史》教材,他对世界古代史的各个研究领域又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晏老师还多次利用出国访学的机会,在爱丁堡大学和哈佛大学修订完成了另外两部重要著作《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和《古典历史研究史》(上下卷)。此外,他还承担了大量翻译任务,出版了《剑桥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等多部译著。晏老师指出,对于世界史研究来说,翻译可以更加充分、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内容;同时,翻译也是一件苦差事,必须像外语学习一样一鼓作气地坚持下来,才能有好的成效。

最后,晏老师归纳和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学习和研究世界古代史的几点体会:第一,在专业的学习上,坚持始终是第一位的,虽然中间会经历波折,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就会有所成就。第二,对于世界古代史的学习而言,语言是基本功,不仅要学习研究对象国的古代语言,掌握尽量多的现代语言也十分重要。第三,对于世界史的学习者来说,海外学习的经历十分必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自身研究水平的提高。第四,在任何时候,原始史料的全面收集和反复研读都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必须要对近代重要的二手著作进行精读,由此才能对学术史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把握。第五,在研究中,要养成用证据来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要有必要的想象力。第六,对于异国的历史和文化,要持有尊重和包容的心态,因为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反观和认识自身的一面镜子。

在随后的点评环节,王大庆老师指出,晏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虽然多次“误入”,但正是始终“坚持”的精神和毫不懈怠的努力,是晏老师在世界古代史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使我们深受感染和激励;同时,晏老师在治学上的诸多心得,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图片.png


晏老师风趣生动的讲述引发了在场同学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晏老师一一耐心作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讲座结束后,晏老师与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图片.png


   (文:温灏雷/图:李凯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