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美国罗文大学王晴佳做客“人大史学讲堂”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6-20 04:19:00 阅读量:

6月8日下午三点,“人大史学讲堂”的第65讲在人文楼三层历史学院会议室举行。做客本期史学讲堂的嘉宾是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王晴佳教授,讲座题目是“筷子与东亚文化圈: 新文化史研究一例”。讲座由历史系主任王大庆副教授主持,郭双林教授任评议人,来自校内外的数十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晴佳教授现为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现任国际史学史、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英国国际期刊《中国的历史学》(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A&HCI)主编,并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访问研究员(2010)。他的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外比较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其最新著作《筷子:饮食与文化》已经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wxdd_mg1.png

    王晴佳教授从“为什么研究筷子?”这一问题出发,认为筷子与汉字同为东亚文化的象征,其重要性不可小觑。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明的三大文化圈——手食文明、刀叉文明和箸食文明,与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中所描绘的三大文明(西方,东亚和中东)几乎完全重合。他还以布罗代尔的名著《文明与资本主义》第二卷为例,认为这本书以日常生活的结构为主要考察对象,比较了世界各个文明不同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从各个时段揭示历史变化的动因,凸显了文化史研究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以《马丁·盖尔归来》和《屠猫记》等作品的问世,也表明新文化史对历史研究的新贡献在于能够以小见大,突破“典型意义”的藩篱,借用人类学方法解读事件的象征意义,不再为史料所困、不再“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从这些角度来看,从文化史角度来解读“筷子”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随后,王晴佳教授围绕发明和使用筷子的过程,以及“匙与箸”的文化流变为在场师生们勾勒出了文化意义上“筷子”的整体轮廓。随后又以东亚文化圈各地筷子的长度、形状等为切入点,阐释了小小筷子背后所体现的各地文化差异。

    在点评环节,郭双林教授认为王晴佳教授以筷子为线索,深度剖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将饮食工具背后体现的哲学意味挖掘出来,而且以全球史观的视野进行观察和追踪;在研究方法上,不仅仅是简单地采用了二重证据法,而是多重方法交叉使用,包括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透视,这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很有启发价值。随后在场的其他师生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王晴佳教授进行了交流。

    讲座结束后,王晴佳教授与部分到场师生合影留念 。

wxdd_mg2.png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