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山巅之城’ vs. ‘文明之邦’: 中美历史上自我认知之比较”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8-11-12 03:06:00 阅读量:

2018年10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山巅之城’ vs. ‘文明之邦’:中美历史上自我认知之比较”学术研讨会(”’A City upon a Hill’ versus ‘A Country of Civilization’: Comparing Chinese and American Self-Perceptions in History” Symposium)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开幕环节由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侯深博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梁茂信教授致了开幕辞。此次学术研讨会旨在致敬美国政治思想史大家丹尼尔·罗杰斯教授,期待从超越国家边界的比较视角对中美历史上的自我认知进行探讨,询问何为人类与所有国家所共有的事物,何为不同地区与社群之间的差异与独特之处。本次会议分为开幕演讲、四场专题讨论、一场圆桌讨论与总结演讲。会议的工作语言为英语。

      
       开幕致辞之后,唐沃思教授(Donald Worster)首先进行了题为The Nature of Comparative History的开幕演讲。他认为当下的历史研究正面临理论上的困境,传统史学、以美国为代表的例外论以及后现代研究均难以应对此危机,也正在失去大众的信任。为摆脱这种困境,跳出道德至上主义的陷阱,唐沃思呼吁应将丹尼尔·罗杰斯的“后例外论主义”进一步发扬光大,将自然与生态系统纳入到原本仅限于人类及其建立的民族国家间的比较研究中去,同研究自然演化的科学家携手共建新的理论框架与话语体系。这样的比较研究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域与生态环境同人类文明、文化基因(meme)的相互型塑作用,打破孤立主义、人类至上主义与例外论构建的障碍,以在建立对人类与其生活的世界的更深入认识的同时,解决当日历史学研究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开幕演讲后,会议进入了第一场“中国是否不同”(Is China Different?)的专题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陈昊博士担任主持,力图以与会中国史学者们在另一种语境中的专业意见作为会议讨论的起始,与美国史研究者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高波博士首先作了名为“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Comments on the Uniquenes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的报告,讨论了近代中国思想界对西方、中国与俄国文明例外性的认识与思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袁剑博士在”The Concept of Inner Asia in China: A Kind of Cognitive ‘Black Hole’, or a King of World View”中探讨了内亚概念的出现语境、人们对它的认知与对重新认识中华国族研究的启发意义;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侯深博士以“Exceptional Nature: Comparing Environmental Ideal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为题介绍了她从环境史视角对中美两国自然观念的比较研究。
       第二场讨论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牛可教授主持,主题为“例外论与内战前美国”(Exceptionalism and Antebellum America),旨在回到美国例外论的萌芽期检视其思想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蔡萌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董瑜博士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杜华博士分别作了发言。蔡萌在“Artisan Republicanism and the Rise of Working-Class Consciousness”中考察了早期美国手工业者的共和主义价值观,其关于美国劳动阶级的议题得到了董瑜“’Multiple Meanings of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The Reactions and Appeals of the Artisans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America”的进一步阐释与补充;杜华则将视角转向了内战前夕美国的另一社会群体,于“Abolitionists: The First Challengers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中探讨了美国废奴主义者对例外论思想的最初挑战。
       第三场题为“放眼世界的进步主义时期美国人”(Progressive Americans Look Abroad)的专题讨论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付成双教授主持,将时间线索推进到内战后初步解决内部矛盾,得以进入蓬发展时期的美国,探寻时人对本国与世界的看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焦姣在名为“Colonial Crossings : Social Politics in an Age of ‘Progress’”的报告中交叉对比了美、德、日等多个扩张中强权对其新征服地区的调查与统计,探索其中的逻辑与理念;江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的杨长云博士通过”In Search of Order: A Review of Social Politics in the Progressive Era”反思了进步时代美国本土社会政治的演进与发展;厦门大学历史学院的李莉博士以“American Exceptionalism That Worked: Rethinking Catherine Bauer’s Dreary Deadlock of the Public Housing”为题深入到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这一细分领域,诠释其基于美国例外论的主张。
       最后一场专题讨论是聚焦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美国,亦是美国例外论风靡一时,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左右世界局势的时期的“全球危机时代的美国”(The United States in an Age of Global Crisis),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何黎萍教授担任主持。来自日本东京大学文理研究院的服部雅子博士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兵役制度出发分析例外论价值观在其中的作用,作了“Rethink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War and Peace: Youth, Military Service and World War II in U.S History”的发言;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曹鸿博士关注战后美国舆论对国内人口过度增长的焦虑,并以“The Debates on Population Crisis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in Post World War II America”为题思考了美国的生育观念及制度;在专题讨论中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伍斌博士,他在题为“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the Exclusion of Immigrants”的发言中从战后美国移民政策的角度阐释了美国例外论思想的勃兴对移民的影响。
       圆桌讨论环节在梁茂信教授的引言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王立新教授与牛可教授分别做了重要的陈述。王立新教授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美国例外论与“山巅之城”的思想在美国身份认同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独特性(uniqueness)、优越性(superiority)与历史使命感是美国例外论的三大特征,指导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干涉、扩张与战争。王立新教授也指出,例外论思想在所有强大国家中均不鲜见,崛起之中的中国也正在发展着属于自身的例外论思想,但这种思想是防御性的、由上层领导者主导的,具有工具性和实用主义特征,援引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强调中国与历史上强权所不同的和平崛起道路。相形之下,美国例外论兼具防御性与攻击性,且在社会各阶层中弥漫,有着强烈的宗教背景与弥赛亚情怀。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对美国普遍性的强调带来了例外论思想的危机,其前景如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牛可教授则在发言中表达了他的四点启发与疑问:罗杰斯教授作为美国学者对美国例外论的反思于对此习以为常的中国学者而言是很大的冲击,当能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本已熟视无睹之物,并重新站在今日中国的立场上认识自我;唐沃思教授等人对比较研究的呼吁很有意义,这种美国社会科学自十九世纪诞生之初就持有的对地区研究独特性的重视对于中国学者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美国地区研究近年来业已出现部门间的僵化与孤立现象,其历史学科建设也仍是项未完成的事业,并希望知道环境史如何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相联系;对罗杰斯教授的《大西洋的跨越》一书表示感谢,认为这本书对他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启发;最后他希望获知美国知识界对特朗普时代反智主义与美国孤立倾向的认识。其后各参会人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探讨。
 
       在每场讨论结束之前,均有各参会人员针对本场议题的进一步讨论与回应,现场多名观众亦积极提出问题参与到会议进程中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的最后环节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的丹尼尔·罗杰斯教授进行的总结演讲。罗杰斯教授认为他有幸聆听了一场妙趣横生的会议,并对其做出总结与回应。他首先追溯美国例外论一词的词源,将其追溯到20世纪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国何以未能发生革命的解释,然后指出二战后被改造的美国例外论已经成为美国民族国家叙事的一部分,是一个被发明的、试图将复杂、分散而流变着的事物统一到一种想象中的神话。接下来他对会议中的各部分主题作出回应,以各发言人的讨论主题为例证,提出历史学家们应该做到超越民族国家叙事,认识到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巨大差异性而非全然一致的整体,并在研究中能够超越一国边界,因为世上不存在孤立于外的国家。他强调“美国性”等各国民族性话语往往会成为各方势力表达自身意愿的工具,必须用审慎的态度批判性看待。最后,他表示对唐沃思教授开幕演讲的赞同,呼唤出现一种在了解其他国家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研究,唯有如此一国研究者才能跳出思维定势与例外论的自筑藩篱,提出原有思想体系之外的问题,出发探索一个更加复杂的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 方文正供稿)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lishixi>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