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11-05 03:40:00 阅读量:
为促进本科新生走向田野实践,走向室外考察,在实践中感知历史,在考察中认同集体,在院领导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我院2015级新生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赴安阳、邯郸两地进行考察。本次考察活动由皮庆生副院长与王晓琨副教授带队,本科生39人参加考察。
据介绍,新生研讨课是由我校各学科领域的杰出教师面对本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我院针对本科新生特点实施“资深教授+青年教师”的多层次,多学科,有针对性,有专责性的双导师教学方式。本次带队教师包括历史文献学方向的皮庆生副教授、文博技术方向的王晓琨副教授与多位青年教师代表,包括辽金元史方向的邱靖嘉老师、英国史方向的杜宣莹老师,为增进多视角、多领域进行考察,我院特别邀请台大图像史方向优秀学者赖芸仪博士参加考察。此外,教务秘书郭相宜老师与2015级班级辅导员李鲜也随同前往,对考察期间交通食宿各项事务进行了周密安排,保障了本次考察的顺利进行。
图一 师生们在邺城博物馆门前合影
一、突出问题导向
“实践出真知,带着问题去学习”,带队老师们在考察期间始终对同学们强调这一点。在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门前,皮老师嘱咐新生,希望大家进入遗址后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三个问题:该遗址与汉代典型农居是否相同,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同学们入学伊始欠缺进入实地考察的经历,亟需汲取文物研究的经验,新生研讨课的考察方式良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聆听带队老师与讲解员的说明,新生们在遗址参观中认识到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代表性与特殊性,该遗址代表了汉代农村生活的真实一面,对于复原汉代农村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特殊性不容忽视,该遗址并非文献记载中小农聚居形式的“里”,而是“黄河滩地新垦殖区出现的新起庐舍”。以问题促学习,以实践识真知是新生们的重要收获。
图二 皮庆生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
图三 新生们在参观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复建模型
二、挑战“权威”、“定论”
“在普通游客眼里,讲解员就是权威,就是定论代言。而你们是历史系的学生,是最富有思考力与独立意识的青年,愿不愿,能不能,敢不敢向讲解员的舛误提出异议,在挑战‘权威’中学习,在质疑‘定论’中成长是历史学入门很重要的一课。”临近安阳殷墟博物馆,王晓琨副教授对新生强调道。
殷商故都,洹水之滨。直面甲骨文与青铜器,新生们带着王晓琨副教授的指示,精心观察文物,细心聆听讲解。而通过开学后的课堂学习,同学们也已普遍具有一定古文字功底,奠定认识青铜器的基础,具有一定判断与辨别能力。面对讲解员误指:“罗振玉曾编《殷虚书契考》。”,同学们立即指出其错误,书名应为《殷虚书契考释》。此外,同学们也难能可贵地指出若干讲解员误读的一些甲骨文字,一字之重,一字之贵,新生们获益匪浅。
图四 殷墟博物馆展示的甲骨残片
图五 同学们在殷墟博物馆观摩青铜器皿
图六 王晓琨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殷商时代马车的构造
三、强调讨论意义
“英国有一句古谚语:‘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就是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意思。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考察中以小组为单位,有疑问即讨论,有收获即共享,相信你们会有丰厚的收获。”将至邺城,杜宣莹老师对同学们提出建议。
图七 杜宣莹老师在对同学们提出考察建议
图八 同学们在磁州窑博物馆观摩制陶工艺
六朝古都,铜雀遗迹。邺城博物馆里新生们在“曹魏时期邺城展厅”感受魏武雄才,崭新都城,与皮老师一起讨论高陵。同学们在皮老师组织下分为真陵与伪陵两组辩论,在思想交锋中各举史料,各列史实,深化了对高陵价值的认识;在“十六国时期邺城展厅”学习民族融合,文化激荡,与王老师一起讨论五胡乱华,并在王老师组织下分为汉化与胡化两组辩论,在言论激荡中阐发主张,叙述见解,加强了对民族融合历史的学习;在“六世纪邺城佛教展厅”感受北方佛都,生民信仰,与邱老师一起讨论太武灭佛,并在邱老师组织下分为佛益与佛害两组辩论,在观点冲击中分析宗教,辨析历史,提高了对佛教如何影响民众的认识。新生们在思想交汇中兴致勃发,在知识共享意趣盎然。
图九 邱靖嘉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拓碑的步骤
图十 邺城博物馆展出的后赵时期“大赵万岁”瓦当复制品
图十一 2015级同学吴娇在北响堂石窟观摩碑文
四、特邀导师凸显价值
邀请校外导师是我院新生研讨课的一大特色,打造校外智库亦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本次考察前,带队教师已提前制订了详细的考察计划及参考书目,并事先与考察地主管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邀请到了当地文物部门的专家如邺城博物张文奎馆长、李延亮副馆长,磁州窑博物馆赵学峰馆长等,为同学们进行最专业的讲解。在邺城博物馆,据李延亮副馆长介绍,邺城博物馆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的样式、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开都城规划之先河、为古代都城建筑之典范,帮助同学们厘清了古都城制发展的脉络。在磁州窑博物馆,赵馆长向我们展示了刚刚出土,正在修复的一幅宋代壁画,为同学们讲述了宋代壁画的特征与修复的过程,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图十二 磁州窑博物馆赵学峰馆长为大家讲述壁画修复过程
此次随行的赖芸仪博士是图像史方向的优秀学者,在北响堂石窟中她提出观摩佛像应借助新视角,拓展新视野。赖老师指出,北响堂石窟是六世纪北方佛像重要代表,是汉传佛教的突出典型。在研究佛像时,应注意与古印度佛像的比较研究,重视古印度佛教的传承特点。以佛衣为例,北响窟中的佛像为三衣披覆形式,即源于古印度佛衣类型。
新生们在赖老师的指示下,兼顾中印佛教视角,借助世界史知识观摩石窟。大佛洞里观摩释迦牟尼坐像,与赖老师探讨佛陀汉传过程中的神姿变迁;在刻经洞前观摩《维摩诘经》,与赖老师探讨王维(字摩诘)是否为佛教徒。同学们逐渐在跨越中国史藩篱,运用全球史视角的实践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十三 赖芸仪老师与皮庆生老师的探讨给同学们诸多启发
图十四 邺城博物馆展出的 “别部司马”印
五、结语
我院在新生研讨课中重视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这是以回归历史本位,回到历史现场,建设以“厚重”为灵魂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的重要举措。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配套多学科、多层次的指导教师;以学术为原点,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丰富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师生互动中拓宽视野,在小组协作中认同集体,在实践考察中认识学科。我院将继续坚持以学术考察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本科人才建设,努力培养学术理论深厚、田野实践丰富的历史学科优秀人才。
图十五 师生们在磁州窑博物馆门前合影
(责任编辑:郭相宜 实习记者:陈旭楠 摄影:郭宇昕)